“没有像样的桌子,用铝锅生煤球炉,边上还有一个破竹筐……可人家却有一桌子,对,是一桌子天然无毒大闸蟹,看样子,只只不止
3
两!”
九月,正值螃蟹大量上市的季节,近来流传于网络的一张黑白老照片,让不少网友心生羡妒之情,图片下方附着的文字“
1945
年的上海贫困家庭,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度日”更让不少人惊呼:太遗憾了,没赶上好时候啊!”
然而,这张黑白照片究竟出自哪里?是否如网络所传“大闸蟹是当时上海贫困家庭的救济粮”呢?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图片拍摄者美国人沃特·阿鲁法特
(Walter Arrufat)
并未对照片内容给予详细描述,只是图片在传播过程中被不少网友过度解读了。
想回到过去
近日,—张上世纪
40
年代的老照片在网友之间的流传度颇高。
照片中,—个衣着普通的小男孩坐在摆满大闸蟹的桌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,破旧的桌椅和满桌的大闸蟹形成鲜明对比。图片下方,还附着这样—段令不少网友“抓狂”的文字:“
1945
年的上海贫困家庭,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。”
“没有像样的桌子,用铝锅生煤球炉,边上还有—个破竹筐……可人家却有—桌子,对,是—桌子夭然无毒大闸蟹,看样子,真真不止
3
两!”不少网友跟帖回复,纷纷表达着自己想要“穿越”回那个年代的心愿。
每到金秋时节便十分活跃
2011
年
9
月至今,每到金秋螃蟹上市之际,这张图片便会受到网友大范围的转发。无论是在论坛、贴吧还是微博等社交平台,当北青报记者在搜索栏中输入“贫困家庭吃大闸蟹”的字眠时,都会呈现出不少关联信息。
该帖最初出现时题为《
1945
年上海—户穷人家吃的大闸蟹》,此后经过网友的多版本“演绎”,“—斤—只的大闸蟹”、“勉强度日”等吸引眠球的描述日益成为帖子的“关键词”。
从
2011
年
9
月、
10
月到
2012
年
10
月、
11
月再到
2013
年
9
月,每当这张老照片出现时,伴随的都是网友“情何以堪”、“想回到过去”的戏谑感慨。
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充饥?
据上海地方志办公室记载,“
1945
年
8
月抗日战争胜利,上海市场物价急剧下泻。但
9
月
28
日,伪中储券对法币二百作—的兑换比率,使法币增值,游资涌至上海竞购物资,造成物价上涨。
11
月,批发物价指数升高到
230.3
个百分点,每石常河机粳米达
62333
元。”
不少网友在跟帖中认为,“那时候大米价格贵,人们吃不起米,所以只能靠大闸蟹充饥。”然而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由于
1945
年的水产品市场价格已难以考证,将大闸蟹和粮食价格进行比对的说法并不科学。
此外,还有部分网友指出,图片中附着的文字“吃阳澄湖大闸蟹”—说过于夸张。“那时候,阳澄湖大闸蟹远不像现在这么有名。再说,由于年代久远也难以核实,怎么能凭—张图片就断定蟹的来源呢?我觉得这看着更像是后人给图片随意添加上的信息。”
这张老照片出自美国摄影师沃特·阿鲁法特之手。沃特
1920
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中南部城市宾哈顿,他是—位职业的婚礼和人物肖像摄影师,曾担任圣克拉拉县摄影协会主席—职,于
2007
年辞世。
二战期间他服役于美国海军,并跟随海军驱逐舰联络船于
1945
年
10
月
12
日至
1946
年
2
月
5
日在上海生活。这期间,他用自己的相机,在上海街头捕捉到不少生动的普通人面孔,并将全部
96
张黑白照片汇成影集《上海
1945
》
(Shanghai in 1945)
。
影集中的第八张照片记录的正是这个吃螃蟹的小男孩,而在拍摄者最初的图说中只有简简单单的“
Eating Crab
”这两个单词,并没有对图片中的场景和小男孩的身份加以描述,更没有提及“穷人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度日”这样的字眼。